春季化冰期越冬縊蟶氣泡病一例 [閱讀率:21267] | 03-16 |
遼寧東港菩薩廟地區,有一海蜇混養縊蟶越冬圈,60畝,水深1.5米(圖1)。2016年3月底放苗,現在縊蟶規格45-50粒/斤左右,套養鰕虎魚(胖頭魚)現在規格100-150g/尾。 2017年3月11日,池塘封冰全部化開,養殖老板巡塘時發現下風口有一些縊蟶和鰕虎魚飄起(圖2),且都是頭部朝上,撈出漂在水面的縊蟶和魚,并取水樣(水下20cm處)送到當地利洋水產藥店進行檢測。檢查發現縊蟶外套膜內充有大量氣體,形成明顯的氣泡(圖3),但都還是活著的,有正常的收縮反應;解剖后,內臟器官未發現異常,胃腔內有少量食物(圖4)。12日上午11點到塘檢測水質指標:水體較肥,透明度約30cm(圖5 [查看詳情] |
蝦蟹蟶池塘剛放蟶苗不久水變得很濃,蟶子容易出問題怎么辦? [閱讀率:21778] | 04-17 |
[imG]upload/article/a2016041722543678.jpg[/imG]蟶子在剛放下去不久,水位不深,池塘水質過清青苔或者泥皮容易滋生,但是又不宜過濃,過濃會造成蟶子因吃食過多死亡。前面我們探討過青苔和泥皮的處理方法,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水質過濃應該如何處理。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的是水質過濃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藻類的生長繁殖需要幾個條件:藻種、營養元素、微量元素、陽光、水溫等等。我們可以通過以上幾個條件來分析前期藻類過度繁殖的原因。水 溫 蟶子放苗季節一般處于4-5月份,水溫不是很高,按道理來說藻類不會生長的很快,但由于蟶苗剛放下去的時候,水位比 [查看詳情] |
青蛤氣泡病死亡一例 [閱讀率:17615] | 11-05 |
江蘇鹽城響水陳家港三圩鹽場四工區一養殖青蛤池塘,面積60畝(圖1),蛤床面積13畝。灘面水深15cm,環溝處水深1m。2014年4月初放青蛤苗7畝,共計280萬只;2015年4月初放青蛤苗6畝,共計240萬只。肥水養殖,水的透明度保持在30-40cm左右。7月中旬,14年放的苗種大約達到100粒/斤,15年放的苗種大約950粒/斤。 2015年7月18、19日,中雨,最高氣溫25℃,最低氣溫21℃。 7月20日,陰天,最高氣溫26℃,最低氣溫22℃。 7月21日,多云,溫度升高到29℃,悶熱無風。池塘中大小青蛤均有爬出灘面的情況。(正常青蛤是在泥土里 [查看詳情] |
牡蠣養殖常見病害纖毛蟲病診斷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16234] | 07-11 |
牡蠣還受到其它多種纖毛蟲侵襲,如鉤毛蟲寄生于其消化道內,楔形纖毛蟲寄生牡蠣鰓上。海星精巢蟲寄生于海星性腺中和挲牡蠣消化道中。 [查看詳情] |
牡蠣養殖常見病害包納米蟲病診斷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16529] | 07-11 |
(1)病原體:牡頗包納米蟲。(2)癥狀和病理特點:病牡蠣鰓絲或外套膜上有灰白色的小潰瘍,或有較深的穿孔性潰瘍。常規切片鏡檢可見鰓、結締組織、胃、外套膜中有分散的顆粒性血細胞增殖病灶。(3)流行特點:夏季多發病,發病率可達40—60%,同時期死亡率達40—80%。(4)防治方法:同前。 [查看詳情] |
牡蠣養殖常見病害沿岸單孢子蟲病診斷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16373] | 07-11 |
(1)病原體:沿岸單孢子蟲。(2)癥狀和病理特點:病牡蠣全身結締組織都可受到各核質體的破壞,生長停止,身體瘦弱。(3)診斷方法:取病牡蠣結締組織切片,染色后鏡檢多核質體、孢子囊和孢子。(4)流行特點:5—6月份常發生大批死亡,7月份突然下降,很少再生病。(5)防治方法:一是提早收獲,二是將患病牡蠣移到低鹽度(20‰以下)海區養殖。 [查看詳情] |
牡蠣養殖常見病害尼是單孢子蟲病診斷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15343] | 07-11 |
(1)病原體:尼是單孢子蟲。(2)癥狀和病理變化:病蠣肌肉消瘦,生長停止,在環境條件較差時引起死亡。鏡檢切片見組織水腫、壞死,并含大量孢子。(3)流行特點:發病時期為5—9月份,8月份開始死亡,9月份達最高峰。(4)防治方法:將已受感染的病牡蠣移到鹽度為15‰以下的海區養殖疾病可受到控制。 [查看詳情] |
牡蠣養殖常見病害派金蟲病診斷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16672] | 07-11 |
(1)病原體:海水派金蟲。(2)癥狀和病理特點:主要傷害結締組織、閉殼肌、消化系統上皮組織和血管。感染1早期,蟲體寄生部門組織發生火癥,隨之纖維變性,最后廣泛的組織溶解,形成組織膿腫或水腫。感染嚴重的牡蠣殼口張開而死。(3)診斷方法:將檢查的活體組織放人含葡萄糖的琉基醋酸鹽液體培養基中,在25—30℃下培養1天以上,營養體或動孢子囊前期擴大并形成壁,用魯哥氏碘液染成藍黑色。(4)流行特點:本病是牡蠣最嚴重的疾病之一。幼牡蠣一般不患此病,主要受侵害的是較大牡蠣,死亡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病情最嚴重的是8—9月份,隨著天氣變冷水溫下降死亡率下降。(5)防治方法:一是提早收獲,二是將病牡蠣轉移到低鹽 [查看詳情] |
牡蠣養殖常見病害線簇蟲病診斷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16053] | 07-11 |
(1)病原體:線簇蟲,其營養體時期寄生于蝦或蟹消化道內,孢子時期寄生在軟體動物體內,以外套膜內最多,且可寄生于所有器官中。(2)癥狀:對牡蠣危害不顯著,但感染嚴重時可產生機械障礙,如阻塞鰓血管。(3)診斷方法:取外套膜或鰓鏡檢發現孢子后可確診。(4)流行特點:無專一性,是牡順常見的一種寄生蟲。 [查看詳情] |
牡蠣養殖常見病害六鞭毛蟲病診斷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15305] | 07-11 |
(1)病原體:尼氏六鞭毛蟲。寄生于多種牡蠣的消化道內。(2)癥狀及診斷方法:蟲體較大,鏡檢可見。(3)流行特點:是牡蠣常見的一種寄生蟲,在水溫低和牡蠣代謝機能低時致病。 尚無有效防治方法。 [查看詳情] |
牡蠣養殖常見病害絞紐傷殼病診斷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8949] | 07-11 |
(1)病原體:絞紐傷殼菌(2)癥狀和病理特點:菌絲在殼上穿孔,在閉殼肌處最嚴重,殼的內壁表面有云霧狀白色區域,后轉變成黑色、微棕色或淡綠色的沈狀突起,閉殼肌脫落,引起牡蠣死亡。(3)診斷方法:取病灶處殼的碎片,放人消毒海水在15℃下培養3—4周后長出菌絲。(4)流行特點:秋季水溫高于22℃以上時易發病。 無有效防治方法。 [查看詳情] |
牡蠣養殖常見病害離壺菌病診斷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8325] | 07-11 |
(1)病原體:動腐離壺菌。(2)癥狀和病理變化:幼牡蠣受感染后不久即停止生長和活動,很快死亡。(3)診斷方法:鏡檢可診斷牡蠣體內有無菌絲,或將生病牡蠣故人溶有中性紅的海水中,真菌真絲染鍇比周圍組織深。(4)流行特點:可侵害各期幼體,引起大批死亡。(5)防治方法:使用過濾、紫外線消毒海水等方法有一定的預防作用,發病后尚無有效方法治療。 [查看詳情] |
牡蠣養殖常見病害弧菌病診斷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7482] | 07-11 |
(1)病原體:弧菌(VIBRl0 SP.)。(2)癥狀:殼畸形,周邊具有大而未鈣化的幾丁質區域.(3)診斷方法:人殼的外觀形態和韌帶的病理組織學檢查可確診。(4)流行特點:主要感染幼牡蠣,可引起幼牡蠣50%以上死亡率。(5)防治方法:消毒養殖設施,用10PPM次氯酸鈉浸泡病牡順后再用清潔海水沖洗。 [查看詳情] |
牡蠣養殖常見病害點狀壞死病診斷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6352] | 07-11 |
(1)病原體:一種未知桿菌。(2)癥狀和病理特點:瀕死牡蠣有點狀壞死組織,擴散的細胞浸潤,并有大量的桿菌,消化腺蒼白色,殼張開,散發性死亡。(3)流行特點:各種規格牡蠣均發生此病。(4)預防方法:及時分離、銷毀病牡蠣。 [查看詳情] |
牡蠣養殖常見病害潰瘍病診斷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6069] | 07-11 |
(1)病原體:鰻弧菌、溶藻酸弧菌。(2)癥狀和病理特點:活動能力明顯降低,突然大批死亡。鏡檢發現體內有大量病菌,面盤不正常,組織潰瘍、崩解。(3)診斷方法:在1m1生活的牡蠣幼體懸浮液中,加幾滴0.5%的臺盼藍溶液,鏡檢,不著色的是活細胞,藍色的是死亡細胞。(3)流行特點:因為弧茵存在于海水、底泥、牡順體表,是機會致病菌,各種水溫及各個發育階段均可能發生此病。(4)防治方法:使用過濾、臭氧和紫外光消毒等方法有一定的預防作用,發病早期用抗菌素治療有一定療效,但感染幼蟲顯出病癥后無效。 [查看詳情] |
牡蠣養殖常見病害卵巢囊腫病診斷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6095] | 07-11 |
(1)病原體:一種未知病毒。(2)癥狀和病理特征:牡蠣生殖腺上皮細胞肥大,細胞核內含有字爾根陽性的大顆粒團。(3)流行特點:鹽度為14‰時易被感染。 無有效方法防治。 [查看詳情] |
牡蠣養殖常見病害皰疹病毒病診斷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6968] | 07-11 |
(1)病原體:皰疹病毒。(2)癥狀和病理:受感染的犧牲牡蠣消化腺呈蒼灰色。核質周邊化,幼蟲為要局限于在面盤和外套膜結締組織內,細菌則在鰓和外套膜內的結締組織內。(3)流行特點:一般孵化后3—4天出現攝食異常,運動減少,第七天開始死亡,在部分感染的群體在8—10 天內全部死亡。在水溫28—30℃易發生此病,呈散發性死亡,但發現該病后將養殖牡順轉移到溫度較低的海水中(12—18℃)可阻止繼續感染和死亡。 無有效方法防治。 [查看詳情] |
牡蠣養殖常見病害面盤病毒病診斷及防治技術 [閱讀率:6474] | 07-11 |
1、面盤病毒病(1)病原體:虹彩病毒。(2)癥狀和病理特征:患病幼蟲活性降低,內臟團縮入殼內,面盤活動不正常,面盤上皮組織細胞失掉鞭毛,有些細胞分離開來,幼蟲沉于養殖容器底部不動。(3)診斷方法:在面盤、口部和食道的上皮細胞中有濃密的圓球形細胞質包涵體,受感染的細胞擴大、分離,分開的細胞中可含有完整的包涵體。(4)流行特點:3—8月,為要是4—5月,受害幼蟲殼高小于0.15毫米,傳播為要來自親牡蠣。此病尚無有效方法防治,唯有將患病幼牡蠣銷毀,不用來自有該病流行地區的作親本。 [查看詳情] |
牡蠣幼體離壺菌病防治參考處方 [閱讀率:6402] | 06-17 |
病名牡蠣幼體離壺菌病病原動腐離壺菌癥狀菌絲在牡蠣幼體內彎曲生長,有少數分枝。牡蠣幼蟲被感染后,不久就停止生長和活動,能很快造成大批死亡。危害對象感染牡蠣各期幼蟲外用藥物三友水霉克星三友復合亞氯酸鈉 [查看詳情] |
禿海膽病防治參考處方 [閱讀率:6097] | 06-15 |
病名禿海膽病病原鰻弧菌殺蛙氣單胞菌癥狀患病海膽的棘基部表皮層變綠或變為紫黑色壞死,棘及其它附屬物脫落,表皮層及淺層真皮組織脫落,形成圓形至橢圓形的損傷,損傷部位出現穿孔,海膽將死亡。危害對象可在多種海膽上發生流行情況一般夏季淺水區發病率高外用藥物三友復合亞氯酸鈉、康復王豐寶 [查看詳情] |
文蛤弧菌病防治參考處方 [閱讀率:7231] | 06-15 |
病名文蛤弧菌病病原溶藻膠弧菌癥狀病蛤不能在退潮后潛入沙中,殼頂外露沙面上。閉殼肌松弛無力,貝殼不能緊密閉合。反應遲鈍,殼緣周圍有許多粘液。軟體部消瘦,肉色由正常的乳白色變為淡紅色,消化道無食物或僅少量食物。腸壁病變。外套膜發粘,緊貼殼上,不易剝離。鏡檢腸壁、肝、外套膜液體均發現大量細菌。危害對象大小文蛤均可感染此病。流行情況流行季節8—11月,尤其是9—10月,死亡高峰多在小潮期。外用藥物魚蝦樂、三友益菌生 [查看詳情] |
鮑魚膿皰病防治參考處方 [閱讀率:7871] | 06-15 |
病名鮑魚膿皰病病原弧菌癥狀發病初期,病鮑行動緩慢,攝食減少,從養成板的背面爬行至養成板表面或養殖池壁。腹足肌肉表面顏色較淡,隨病情加重,腹足肌肉顏色變淡發白,出現若干白色點狀膿皰,膿皰破裂后形成2—5mm深的孔狀創面。并有膿液流出,繼而創面肌肉潰爛壞死。后期,病鮑停止攝食,腹足肌肉附著力明顯減弱且大面積潰瘍,最后死亡,死亡率達50%。危害對象危害鮑魚流行情況主要流行于夏季,水溫20℃以上。內服藥物康服星或康復散外用藥物三友復合亞氯酸鈉、三友益菌生 [查看詳情] |
育珠蚌養殖常見疾病綜合防治技術介紹 [閱讀率:6055] | 05-22 |
育珠蚌常見病有水膨脹病、爛鰓病、腸胃炎、斧足病等。引起育珠蚌發病的原因主要有病原體的存在、手術蚌體質弱、養殖水體水質惡化、養殖密度過大、死蚌的傳染等。育珠蚌發病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因此,必須采取綜合防治措施。 在養殖前或取珠季節,做好池塘清整消毒。首先要挖除池底過多淤泥,然后用生石灰清塘。干塘法,每畝施生石灰60千克~75千克;帶水法,每畝施生石灰125千克~150千克。 堅持手術蚌的健壯標準,做到病、弱、殘、老不插片,長途運輸未暫養的不插片,繁殖季節懷卵蚌以及殼長偏小的蚌盡量不插片。 蚌的養殖密度應根據水體水質制定,并在生產實踐中逐步調整。 必須堅持自繁自育蚌 [查看詳情] |
牡蠣幼體潰瘍病防重于治 [閱讀率:6430] | 04-24 |
預防措施 保持水質清潔衛生,加強水體和沉積物的細菌學檢查。 發現患病幼體后應立即銷毀。 投喂的單胞藻保證無弧菌污染。 單獨或聯合使用經過濾、臭氧和紫外光線消毒的育苗用水。 治療方法 用抗生素全池沒灑。不過一旦幼蟲出現癥狀,抗生素也難有理想效果,并且有些抗生素還可使牡蠣幼體變態發育和使幼蟲停止吃食。因此,關鍵還是做好預防工作。 [查看詳情] |
貝類養殖常見病馬爾太蟲病的診斷方法 [閱讀率:7957] | 10-17 |
1.病原:馬爾太蟲病是折光馬爾太蟲和悉尼馬爾太蟲所引起的。感染中國鶉螺、牡蠣、鳥蛤、貽貝和巨蛤。 2.流行:折光馬爾太蟲主要侵害歐洲牡蠣,流行于歐洲部分國家。悉尼馬爾太蟲則主要感染成體囊形牡蠣,流行于澳洲。 3.癥狀:折光馬爾太蟲主要感染消化道上皮細胞。患病的牡蠣消瘦,消化腺變色,停止生長并死亡。早期感染出現在觸須、胃、消化道和鰓的上皮。感染悉尼馬爾太蟲后能導致寄主消化道上皮細胞的破壞,感染后在60天內死亡。 4.診斷:取消化腺做切片或印片,染色后觀察。各期成蟲都可以在消化腺的上皮細胞內找到,在腸腔內還可以觀察到游離的孢子囊。細胞質嗜堿性,而細胞核則是嗜伊紅的。病原的判斷和 [查看詳情] |
珍珠貝黑心肝病預防措施 [閱讀率:12862] | 11-27 |
預防措施①適時洗刷貝殼外面的沉泥和雜藻,使才女蟲無法附著和造管。②對已附有才女蟲的珍珠貝可用鹽水治療:用飽和食鹽水(每升用335克食鹽)或2/3飽和濃度(每升用224克食鹽)或1/2飽和濃度(每升用167克食鹽),浸浴珍珠貝5~20分鐘。操作程序是將要洗的珍珠貝撈來后先放在海水中浸浴5分鐘左右,當到不出氣泡為止,再放入淡水中浸浴10~15分鐘,再用鹽水浸浴5~20分鐘,撈出陰干約15分鐘,然后放回海水中。此法治療效果較好,但應特別注意不要在珍珠貝開口時放人鹽水,否則鹽水浸入殼內會將珍珠貝殺死。將珍珠貝放人海水和談水中處理,就是要珍珠貝放出殼內氣體,雙殼緊閉,防止鹽水浸入,剛處理過的珍珠貝也不 [查看詳情] |
縊蟶泄腸吸蟲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10009] | 11-27 |
(1)預防措施①在縊蟶易受感染的2~5月份捕捉、殺滅作為終宿主的無大經濟價值的小魚,以減小感染強度。②根據寄生蟲的發育季節,在受感染的縊蟶疾病暴發之前收獲。③采用在中潮區以下沙質地養殖二年蟶的方法,以減小受害程度。(2)治療方法: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查看詳情] |
牡蠣派金蟲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8696] | 11-27 |
(1)預防措施①在牡蠣固著生長前將附著基物徹底清刷干凈,將老牡蠣完全除掉,除去蠣床之間附著的任何生物。②蠣床不要太密集,因為此病在校遠的距離間傳播較慢。③牡蠣生長到適當大小時盡早提前收獲,以避免疾病的發生。④避免使用已感染的牡蠣作為親牡蠣。⑤將牡蠣養在低鹽度(<15‰)海區,可使疾病停止發展和死亡。(2)治療方法: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查看詳情] |
牡蠣幼體離壺菌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8890] | 11-27 |
(1)預防措施 ①應將育苗用水嚴格過濾或用紫外線消毒。 ②消毒容器,將患病的牡蠣幼體全部銷毀,以防蔓延。 (2)治療方法:目前尚無治療方法。 [查看詳情] |
牡蠣幼體細菌性潰瘍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8022] | 11-27 |
(1)預防措施 ①保持水質清潔衛生,加強水體和沉積物的細菌學檢查。 ②發現患病幼體后應立即銷毀。 ③投喂的單胞藻保證無弧菌污染。 ④單獨或聯合使用經過濾、臭氧和紫外光線消毒的育苗用水。 (2)治療方法:用抗生素全池沒灑。不過一旦幼蟲出現癥狀,抗生素也難有理想效果,并且有些抗生素還可阻止變態發育和使幼蟲停止吃食。因此,關鍵還是做好預防工作。 [查看詳情] |
牡蠣幼蟲面盤病毒病防治技術 [閱讀率:8986] | 11-27 |
(1)預防措施 ①將感染病毒的牡蠣幼蟲及時銷毀。 ②用含氯消毒劑徹底消毒養殖設施。 ③使用經鑒定無病毒攜帶的牡蠣做親體,并保存作為長期的繁殖種群。 (2)治療方法:尚無報道。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