鰱鳙魚敗血癥(花白鰱暴發性出血病)的防控方法 |
出處:水花魚 作者:劉文俊 水產養殖網 2020-09-16 08:44:00 |
最近幾年以來,花白鰱敗血癥具有明顯的上升態勢,有時出血病狀明顯,有時又無明顯癥狀。尤其是進入七八月份的高溫季節以后,發生率高死亡率大。另外,花白鰱因是濾食性魚類,少有投喂飼料,在實際防治過程中,一般的情況下因內服給藥不便操作且也不現實,主要依靠外用潑灑藥物來控制病情,因此,給治療帶來一定的難度,治療難度也越來越大。

一.流行情況及發病特點
花白鰱敗血癥,實際上白鰱發病率高于花鰱,花鰱很少發病,這是否與其兩者的食性差異(白鰱偏浮游植物食性,花鰱偏浮游動物食性)有關,目前還不得而知。花白鰱敗血癥于每年春季3~5月份及秋季8~10月份為流行季節,以秋季8~9月份最為流行;發病特點為急性、暴發性、大批量的死魚。
 (頭部充血)
所有魚類雖然都在水中生活,但是花白鰱的"親水性"要強烈得多,因為其它魚類僅是依靠水體來吸取氧氣而已,但花白鰱不但要靠水體來吸納氧氣,并且其生存的食物絕大多數也來自于水中(人工投料畢竟是少數)。因此,可能因為花白鰱均為濾食水中浮游生物為主食之故,當水質惡劣變化,pH值低于6.5時極易引起暴發流行,也就是說偏酸水體是易發病情的根源之一。
從流行情況與防治結果看,高溫期呈現出治愈后容易反復的特點,低溫期呈現出難以控制的特點。

二.病原
花白鰱敗血癥,又稱為暴發性出血病,其病原體比較復雜,往往是病毒和細菌乃至寄生蟲的復合感染的結果,以細菌感染的居多。本文僅以細菌性為主來作一簡介。
 (嗜水氣單胞菌)
常見的致病細菌有: ①嗜水氣單胞菌。每年3---11月易流行,病魚主要表現為全身出血。 ②弧菌感染。主要為弧菌科的致病菌株感染,每年5---9月易流行,病魚主要表現為局部出血。 ③魯氏耶爾森氏菌 。每年3---4月易流行,病魚主要表現為局部出血和春季死亡。

三、致病條件
病原體致病取決于病原體、宿主與水環境的相互作用的結果。細菌性敗血癥的病原體為條件致病菌,其的致病條件如下:
①寄生蟲病為原發,細菌性敗血癥為繼發。
無論是池塘養殖還是水庫、湖泊等大水面養殖,花白鰱的寄生蟲病如指環蟲、錨頭鳋、中華鳋及車輪蟲病等均為常見,寄生蟲的寄生不僅使花白鰱的抗病力下降,更為細菌性敗血癥的病原菌打開了入侵之門,如氣候、水質條件適宜致病菌的繁殖,從而使該病得以爆發。
②水質與底質不良引起細菌性敗血癥的暴發與反復。
細菌性敗血癥的致病菌為淡水養殖環境下自然存在的菌群。養殖水體有機質(殘餌、糞便等)過多,以及底泥過深,這為細菌性敗血癥的致病菌提供了增殖的物質基礎,當水溫等環境條件適宜時就會大量增殖,從而極大的增加了致病菌感染養殖魚類的機率。如從嗜水氣單胞菌為原發感染的角度看,水質不良會直接導致其大量增殖,從而使養殖魚類感染而致病。大量的事實表明,發生細菌性敗血癥的養殖水體的氨氮、亞硝酸態氮檢測結果均過高。
③拉網(如捕熱水魚)、轉運等引發魚類機能受損或魚體受傷引起細菌性敗血癥的暴發。
④投喂霉變飼料、加換水等引起細菌性敗血癥的暴發。
投喂霉變飼料不僅對養殖魚類有毒,更會使養殖魚類腸道菌群改變,從而使養殖魚類的抗病力下降而增加致病菌的感染機率;不當的加水、換水及大水面的泄洪都會使養殖魚類產生應激反應,從而降低其抗病力而增加致病菌的感染機率。
⑤氣候突變或頻繁變化引起細菌性敗血癥的爆發。

四.癥狀
花白鰱病魚群體常出現"暗浮頭"現象。發病初期,魚常浮于水面下10厘米左右緩慢游動,對人影反應靈敏,多數人不易察覺,病情嚴重時則反應遲鈍或無反應,表現木納呆傻,多晝夜(全天候)浮頭,有時白天在太陽照射下也不下沉。
 (花鰱鰓蓋與下頜部充血)
外觀檢查:
剛死或即將死亡的鰱鳙魚,鰓蓋外表粗糙無粘膜,鰓蓋內膜有血絲,頜下部有條狀或散點狀紅斑,嘴唇外突呈紫色,臀鰭基部發紅,尾鰭有白邊無粘液,嚴重的有蛀鰭。剪去鰓蓋骨,可見鰓片紅腫,粘液增多,鰓絲烏紫分瓣呈木梳齒狀分離,表面有一層藍白色光膜。網狀鰓耙布滿紅色血點,嚴重的呈灰白色并腐蝕成缺刻。
 (鰓絲分瓣呈木梳齒狀分離)
 (左:下頜與鰓蓋充血,右:口腔充血)
解剖病魚腹部,可見膽囊、肝、腎顏色變淡,腫大易碎;腸道內無食物,但充滿粘液;肛門膨大紅腫。

主要癥狀:
主要癥狀以體表出血、充血為特征,尤其是在體表兩側、頭部、鰓蓋、下頜、口腔、鰭基、尾柄、眼眶等部位出現,有的還可見突眼和鰓絲貧血(白鰓);內臟也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炎、充血,有的腸道腫脹、充氣。有時也表現為無癥狀的特點,通常為嗜水氣單胞菌的強毒株急性感染所致。

五.預防措施
1.調節水質:在3~4月份,可用生灰石20~30斤/畝進行全池潑灑,提高水體PH值,因為偏酸水體是花白鰱敗血癥易發的根源之一。
2.平時消毒預防:可用二溴海因、二氧化氯等消毒劑消毒,用量為0.3~0.4克/立方米,盡量在3-9月每月一次。
3.殺蟲:由于花白鰱敗血癥常與寄生蟲病一起并發,可用殺蟲藥潑灑于水體,比如菊脂類、阿維類、敵百蟲、硫酸銅等殺蟲劑。或硫酸銅0.5克/立方米加0.5克/立方米晶體敵百蟲進行潑灑。
4.常開、加開增氧機:保持水中有足夠的溶氧量,可抑制有毒物質的化學反應,轉化或降低有毒物質(如氨、亞硝酸鹽和硫化氫)的含量。例如:水中過多有機物(糞便、殘餌、尸體等)產生的氨和硫化氫,在充足的溶氧條件下,氨會轉化為亞硝酸鹽,再轉化成硝酸鹽;硫化氫則被轉化成硫酸鹽,均產生無毒的最終產品,并被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所吸收。因此,水中保持足夠的溶氧對水產養殖非常重要。假如缺氧的話,這些有毒物質極易迅速達到危害的程度。據測定,當水中溶氧1.54毫克/升提高到2.2毫克/升時,氨或“氨氣”(NH3)的含量由0.4毫克/升降到0.2毫克/升,亞硝酸鹽可由0.04毫克/升降到0.01毫克/升。

六.治療方法
1.使用敗血癥專用藥:施用比如花白鰱暴發止、暴血平(或暴血停)等止血因子類藥物進行全池潑灑。據報道有人在魚兒病情嚴重時,上午施用止血因子類藥物后,可在下午再用硫酸銅0.5~0.7克/立方米全塘潑灑,以加強療效。潑灑灑硫酸銅后,一定要注意觀察魚的活動,防止缺氧。

2.每畝用漂白粉1.5克/立方米、食鹽1.5克/立方米、尿素0.75克/立方米、敵百蟲0.6克/立方米四合劑混合溶化后全塘潑灑,3天內2次。
3.每畝用二溴海因0.25~0.30克/立方米連續潑灑2天,病情較重時可間隔2天后,再用0.3克/立方米季胺鹽潑灑1次。
4.在人工投料條件允許時,花白鰱在投喂粉料或顆粒浮料時,可以拌服清熱解毒、止血消炎的藥物(如三黃散)進行投喂。另外,在外用藥品診治失敗的無奈情況下,根據花白鰱的食性特征還可以采用特殊的內服措施,即:將清熱解毒或抗生素類藥物(國家允許使用的)拌在豆漿等物質中,然后潑灑在花白鰱群聚區域或下風口供花白鰱魚類濾食。
5.由水質不良引起的發病,用底質改良顆粒投施水域中,并用水質改良制劑全塘潑灑。
6.根報道,花白鰱敗血癥或出血病通過辛硫磷溶液的治療作用很明顯,值得一提的是辛硫磷本身無抗菌作用,因此其治療機理尚不明確,甚至有些專家根本不相信其治療功效。常用處方為:
①施用40%辛硫磷溶液20毫升/畝+硫酸銅250克/畝混合化水遍灑,這是最普遍的一種治療措施。
②第一天潑灑辛硫磷溶液,第二天再潑灑二氧化氯。
③40%辛硫磷溶液20毫升/畝+45%苯扎溴銨溶液25毫升/畝,混合化水遍灑。
7.施用生灰石25~40克/立方米(即30~50斤/畝)全塘潑灑,調水殺菌,提高水體PH值,強力恢復水體生態系統。
以下藥物施治可選用:
8.施用0.4%阿維菌素溶液20-25毫升/畝+硫酸亞鐵150克/畝混合化水遍灑。
9.施用50%的三氯異氰脲酸(強氯精)片劑全池干撒,200-300克/畝。
10.施用45%苯扎溴銨溶液每畝水深1米用30毫升,每日1次,連用2~3次。
11.施用0.4%伊維菌素溶液25-30毫升/畝+硫酸亞鐵150克/畝混合化水遍灑。
12.施用45%二元二氧化氯200克/畝+10%絡合銅溶液300毫升/畝,分別溶解然后混合化水遍灑。對于治療病毒性花白鰱出血癥(敗血癥)也有效用。
13.施用20%戊二醛溶液25毫升/畝+10%季銨鹽絡合碘溶液150毫升/畝混合化水遍灑。
魚類暴發性敗血癥及出血病均可參照本文內容施治,本文僅供參考。
(備注:本文圖片大多來源于網絡,如有異見告之即刪) (本文已被瀏覽 10287 次) |
|
|
|
文章分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