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例]河蟹“牛奶病”引起大量死亡 |
出處:利洋水產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21-08-10 09:40:00 |
[病例604]遼寧省鞍山市穆家鎮一口60畝左右的池塘,主養觀賞魚,多年未清淤,往年會放少量河蟹,養殖到9月份捕撈食用,周邊沒有養殖河蟹池塘和稻田。2021年4月下旬從盤錦某地區購買400斤河蟹扣蟹苗,規格較整齊,放苗后投喂野雜魚等。5月中上旬連續下雨,氣溫最低至9℃,5月中旬發現池塘出現死蟹,有的河蟹活力差,撈取活力差的河蟹解剖發現鰓呈乳白色,頭胸甲內有大量乳白色液體,俗稱河蟹“牛奶病”。         5月20日,下地籠捕撈河蟹,發現河蟹規格不整齊(圖1),多數河蟹體表、附肢寄生纖毛蟲,隨機解剖60%~70%的河蟹,發現鰓、頭胸甲內液體、肌肉呈乳白色(圖2、3、4),肝胰臟萎縮。顯微鏡10x40鏡檢乳白色液體發現有大量顫動菌體(圖5)。發生“牛奶病”的河蟹活力差、易死亡。取有明顯“牛奶病”癥狀和未見明顯有“牛奶病”癥狀河蟹的肝胰腺、肌肉、鰓用10%的福爾馬林固定做組織病理切片觀察。         組織病理切片結果顯示:有“牛奶病”癥狀的河蟹肝胰腺組織中度萎縮,組織碎,可見大量酵母菌占據腺管上皮;肌肉組織稀疏,見肌纖維斷裂,組織間散布酵母菌;部分鰓片間大量纖毛蟲,鰓腔內、鰓片上皮、鰓絲中軸內大量的酵母菌,部分鰓片輕度彎曲(圖6、7、8、9)。未見明顯異常的河蟹肝胰腺組織中度萎縮,局部組織自溶,未見酵母菌;肌肉未見明顯異常;鰓臟,局部組織輕微淤血,部分有些水腫(圖10)。 后期水溫一直較低,每天持續大量死亡,故重新進苗。
分析:1、有文獻報道(馬紅麗等,2020),從發生“牛奶病”的河蟹上分離出二尖梅奇酵母菌,并表明該菌是遼寧地區中華絨螯蟹“牛奶病”的病原。本案例未對發病河蟹進行病原分離培養鑒定,但鏡檢乳白色液體內有大量顫動菌體和文獻報道鏡檢照片高度相似,此外組織病理切片結果顯示病蟹肝胰腺、肌肉、鰓均有大量疑似酵母菌,初步懷疑本案例河蟹“牛奶病”也由酵母菌引起。目前對該病的流行情況了解較少,據調查該病可以感染所有規格的河蟹,溫度高于20℃死亡率降低。         2.該地區僅本案例一口池塘養殖河蟹,且放苗后沒有換水,此外放苗后20多天即發病,初步懷疑該病原為苗種攜帶,加上池塘淤泥厚,底質環境差,河蟹體質弱,感染寄生蟲加重死亡。(利洋公司 技術部 吳佳燕 研究所一室 楊行 提供 2021.8.5)









 (本文已被瀏覽 1626 次) |
|
|
|
文章分類 |
|
|
|
|